横拍握拍看似简单,但在实战中有些方面还是要注意的。
不考虑正手利、反手利的话,横拍握拍大体可以分为深握和浅握。关于是该“深握”还是该“浅握”,大家往往争得不可开交。
我这说的“深、浅”是以虎口和拍肩之间的距离来衡量,即虎口紧贴拍肩为深握(虎口轻贴拍肩又可称为“标准握拍”),虎口远离拍肩为浅握。
一般来说,我这说的”深握”和”浅握”,是在”标准握拍”的基础上调整虎口和拍肩之间的距离,但在实战中往往会见到比较极端的做法,比如邓亚萍握拍时中指几乎是顶住拍肩,而有的运动员又采取了很夸张的浅握,即虎口和拍肩之间距离很离谱,比如佩尔森。
我根据自己的体会,尝试从击球时“是以撞击为主还是以摩擦为主”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,不一定正确,仅供参考。
一、偏重弧圈打法
如果击球时摩擦较多,即大家常说的弧快打法,采用深握还是浅握,要根据你自己的现有水平,具体而言就是:
初级阶段,这个时候动作还没很好定型,我个人建议采取标准握拍(即虎口轻贴拍肩)甚至“深握”,目的是为了保证击球瞬间“手腕相对固定”。
高级阶段,这个时候整体基本定型,我个人建议可以采用“浅握”,目的是发挥击球瞬间手腕的“鞭甩”力量。
在这有必要说明一下:之所以有的教练说手腕固定不发力,而有的教练又说手腕要发力,是因为教学针对的对象不同,如果身体动作不协调、整体动作没定型,那么过多强调手腕发力肯定不对;如果动作定型之后,为了增加弧圈球威力,就需要发挥手腕的鞭打式发力效果,这一点专业运动员运用得更合理。
二、两面异质(一般是反手颗粒胶)
我个人建议标准握拍偏向于深握,目的是保证击球时手腕固定、发力集中。
原因就是和反胶不同的是,颗粒胶摩擦系数低,如果击球时手腕过于灵活,容易出现手腕发力不集中、失误增多等情况。
这一点从职业运动员身上也能得到验证,采用深握球拍最明显的是邓亚萍和王涛,而这两位都是两面异质球拍。
综上,究竟是采用“深握”还是“浅握”,在实战中你要考虑很多因素,诸如是否符合自己的打法特征、是利于正手击球还是利于反手击球、是否利于正反手击球的转换等等。而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在这提供这么一个思路:你击球瞬间是以撞击为主还是以摩擦为主,或者说是要考虑手腕的相对固定还是手腕的鞭甩力量。根据这个思路,我提出了上面的个人看法,仅供参考,同时也请各位发表自己的观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2 世界杯德国巴西|中国足球进世界杯是哪一年|棕榈岛上的世界杯热带梦幻站|enlapalma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